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徽几个地域建筑风格一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安徽几个地域建筑风格一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为什么我们感觉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说的方言都像一个样?
- 古建筑七大派系(苏、徽、京、赣、闽、川、晋),都有什么特点?
- 江西婺源原是徽州地区的,不管方言,还是徽派建筑都是一脉相承,他们还想回归故里吗?
- 皖北属于中原吗?
为什么我们感觉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说的方言都像一个样?
事实上,说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说的方言都差不多,也并不准确,应该说,这四个省份部分地区说的方言有相同之处,但是其余地区都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河南,河南自古就是中原之地,自然是中原官话的发源地,也是使用中原官话范围最广的一大省份。
其次是山东,由于山东与河南相邻,受河南影响,因此山东一部分地区说中原官话,准确地说,应该是鲁西南地区的人说中原官话。由于山东又与河北相邻,鲁北、鲁中地区受河北影响比较大,因此这一部分地区的人主要说冀鲁官话。再就是胶东地区,这部分地区的人主要说胶辽官话。
然后是安徽,事实上,安徽的方言体系与山东一样,也有三个板块,不过,有别于山东的“三面开花”,安徽的方言体系确是“由南至北”,层次分明。安徽北部地区受河南影响,这一部分人一般都说中原官话,而安徽中部地区便自成一套,人们一般说江淮官话,再是安徽南部地区,这里的人说的话便是我们所孰知的吴语。
最后是江苏,事实上,江苏与安徽也有共通之处,江苏北部地区比如徐州、宿迁一带受河南影响,这里的人一般都说中原官话,再往南一些便是江淮官话,而长江以南地区则一般说吴语。
古建筑七大派系(苏、徽、京、赣、闽、川、晋),都有什么特点?
谢谢邀请!本人不懂建筑,说几句外行话吧。
徽派建筑,白墙黒瓦,屋顶上的隔火墙非常有特点,是积极的防护主义者。
京派建筑,***风范,是威严的霸权主义者。
赣者,江西也。长江流域,风起萍末,山水人家,是厚重的机会主义者。
闽派,以土楼土堡为特点,是报团取暖的闭合主义者。
川派建筑,依山傍水,古林修竹,是随遇而安的享乐主义者。
晋派建筑,以几个大院为典范,精雕细刻,是精细的守望主义者。
①徽派建筑:青瓦白墙、砖雕门楼
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②苏派建筑:山环水绕、曲径通幽
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③闽派建筑:土楼防御功能
在于它历经500多年传承而来的土楼,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④京派建筑:对称分布、如意吉祥
在于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大到皇宫王府,小到平民住宅,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⑤晋派建筑:窑洞、晋商文化
在于它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
江西婺源原是徽州地区的,不管方言,还是徽派建筑都是一脉相承,他们还想回归故里吗?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文旅,净化心灵!我很是赞同条友“烟雨江南”的看法:我们婺源人想回的是“徽州”,也就是说题主问的这个故里,我的理解应该是指“徽州”,而不是“安徽”!
可是徽州如今已是支离破碎,婺源划归江西,绩溪已归宣州,千年的古老徽州已被一座山代替,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的是这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古老文化的传承,婺源也被纳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但愿这个实验区能成为一个鲜明的个案,在发扬和传承徽州文化方面能做出优异的成绩!
所以,我想说的是:从有形的地理位置上来说,婺源好像已脱离了徽州这个母体,但那无形的文化基因却从未远去!
徽州一府六县,至于婺源在以前的确是古徽州的,但是我们问题要反过来想一想,徽州被安徽自己都整没了,你让婺源回来归谁呢?如果安徽重视徽文化,那么安徽现在又在做一个什么事情呢?在肢解歙县,徽文化的核心其实就在歙县绩溪休宁,不在黄山(屯溪、太平),把歙县拆分成很多的地方,包括把岩寺化妆成徽州区,绩溪也分出去了,这样子做的结果就只能把徽文化由一个整体打的七零八落,如果这样,那婺源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婺源在江西得到的发展机会,比在安徽绝对要大得多,从各种角度来说,婺源留在江西,比回到安徽有更好的前途
第三,历史上婺源的组成也是有两个地方组成的,由徽州的一部分和江西的一部分组成合并而成的婺源,并不单纯全是徽州,的那么婺源是不是要一分为二呢?
所以说婺源回归徽州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一个***的命题,一个***设,如果要回到徽州,那么首先安徽你得把徽州弄完整了。
婺源话安徽人能够听懂吗,估计一个字也听不懂,安徽人听婺源话就好像中国人听日本话一样,雲里雾里。但是江西上饶地区的人能够听懂,因为婺源话属于上饶地区的方言。
婺源人愿不愿意归属安徽呢?可能没有一个人愿意,因为婺源人就是江西上饶地区的人,怎么舍上饶繁华之地而归微洲山区呢?
黄山虽然是旅行宝地,但是,上饶的三清山,鹰潭的龙虎山,别有特色,不也风景如画吗?
故梦难忘,这是安徽人的夙愿,梦醒之后,还要回到现实,承认今天即成的地区化分,婺源属于江西省,而且永远就是这样。
婺源人还是婺源人,不论归哪个省管;想不想划回徽州(徽州都没了),婺源的山水田地综归还是婺源人的家园。在原徽文化区,类似婺源的景观比比皆是,但除了高耸的黄山,其他无一扬名;婺源被人认知也是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和宣传,此前却是极度闭塞落后,默默无闻的地处深山几千年。这说明了什么?不在于婺源是什么文化什么风俗什么传承,而在于如何发掘如何保护如何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婺源现在的娘家——江西上饶功不可没!
皖北属于中原吗?
中原最靠谱的一条大河就是淮河,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有河、地势平坦开阔耕地!古时候的人靠天吃饭!而淮河每年雨季都发生水患,水对于庄稼有利,同样水患对于庄稼也是有害的!正因为有害,这恰恰推动汉族人进入文明时代。比如大禹治水有功,带入汉族人进入奴隶社会,华夏文明的新时代。
徽文化的形成,不能和淮河文化相提并论!徽文化的形成是地区行为,影响不了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徽文化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山文化!徽派建筑“马头墙”是大山石壁上的纹路启发形成建筑风格。所以说大山文化、吃的、用的,都是和山有联系!
中原话,淮河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是最好的证明,中国最早的汉字词典!规范汉字,难道不规范汉族人的语言吗!
皖北属于正宗的中原地区周边,从商汤的亳开始,靠近河南的都成为了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皖北大都属于宋,算是真正的中原文化
原因如下:所谓中原我觉得应该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吧,那时候中原的代表思想老庄思想是我们亳州的,那时候的皖北一直属于中原各国,在被楚灭之前,大部分属于宋国,而宋国是标准的中原国家
有个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大家可以看一下,写了楚国从周建小国到被秦灭亡的八百年历史!一直被江苏人吹捧的吴越文化加在一起还不到二百年我记得,而且很大的文化传承都是楚国带过去的
皖北起源于清康熙九年庐凤道,光绪三十四年更名皖北道,范围包括安徽长江以北的庐州府、凤阳府、颍州府、安庆府和亳州、泗州、六安州、滁州、和州。现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亳州6个省辖市。
皖北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老庄文化。淮河因基本上均在皖境,作为区域文化,故可综合和总称皖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北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孕育出了中华文化奠基人的老子、庄子、管子、颜回等先哲,以及 “三曹父子”、“竹林七贤”等文学艺术的巨擘。
淮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另一重要贡献是,皖北地区发生过垓下之战、大泽乡起义、淮海战役等多次著名战役,其中有些战役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战争给淮北平原留下了斑斑伤痕,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迹,滋养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塑造着这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和豪爽、乐天、侠义的民风。
淮河,也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_a***_]、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陕西山西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严格地讲皖北不属于中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徽几个地域建筑风格一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徽几个地域建筑风格一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