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人看特色建筑的看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日本人看特色建筑的看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日本的舰桥为什么感觉都那么高?
以前以为这种“违章建筑”是日本人先搞出来的,但是最近翻越资料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最先玩违章建筑的不是别人,正是日本海军的老师——英国***海军,日本人只不过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而已。这种“违章建筑”风格早在1914年英国建造铁公爵级战列舰和其改进型伊丽莎白女王级就已经出现这种“违章建筑”的风格,而日本开启违章建筑则是到1919年的长门号战列舰之后才慢慢的把舰桥整得那么高的。
如果不看桅杆顶部的旗帜,光看外表高耸的舰桥你会不会觉得这是日系的战列舰呢?
所以高高的舰桥并不是日本人的特色,前段时间我写的图文为何日系战列舰总是违章建筑?从上层建筑回顾海军远程炮击的发展曾简单的介绍过这一原因,又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一下。而之所以要把舰桥整的这么高其实就是为了远程炮击,俗话站得高看得远,而战列舰的舰桥顶部在无畏舰后开始增设火控设备,将原来的舰桥顶部的瞭望、信号平台改为参与远程炮击的火控观测平台。之所以要整的这么高就是要把最长的光学测距仪搬到顶部,这样就可以看得更远。
英国的无畏舰,主要红色标记的地方,就是这个位置是无畏舰远程炮击的一个重要部位
日本早期的军舰桅杆都是标准的英式风格,后面才搞违章建筑的
而以前我们认知中“日系舰桥这么高大是雷达性能羸弱”也是对的,但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就是它的信息控制设备的整合能力差,其火控装置和指挥装置的数据无法快速的从一部指挥仪切换到另一部指挥仪,多种火控/观测/指挥设备是分开的,所以同样是获得目标参数的数据,英美两国在设备的数量、反应时间都要比日本少,更要命的是这种将不同的火控/观测设备安装在不同高度的结果就是导致指挥仪和测距仪所观测的目标数据并不相同。不过后面日本海军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为了保证参数数据的正确性不得不使用更加复杂的航海标绘来修正参数。
陆奥号最初舰桥的样子,7根桅杆围成宝塔式的建筑,对立,由于高度太高,桅杆中间的空心部分有电梯安装
1925年改装后的样子,不过舰桥的位置变更不是很明显,最明显的是弯曲烟囱,因为第一根烟囱对舰桥影响太大了
到后期陆奥号大改后的样子,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已经成了典型的违章建筑
虽然英国是“违章建筑”的发源地,但是一战之后英国的战列舰却是另外一种风格,那就是一体化舰桥设计,这种舰桥设计相比此前的违章建筑有着不少优点,不过对设备的整合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多种电子设备放在一起必须考虑电子兼容的问题,这一点是目前各国海军也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相比欧美那种更加前卫的一体化舰桥设计,日系那种英国一战时期的风格建筑算是落伍的了。
英系战列舰后面用的这种箱式舰桥,其舰桥和桅杆成一体化的设计,是一战后英国战列舰的标配
虽说二战期间已经出现了雷达设备,但是早期的海军舰用雷达性能并不算很好,在进行远距离炮击时主要还是依靠光学测距火控系统,雷达在当时只能算***装备,并不是说日本的舰桥高达就意味着它非常差(从性能上来讲的确是落伍的),但在和美军的对炮纪录中命中率还是可以的。不过日本老想着要进行舰队决战式的远程炮击,但是美国、英国、德国的战列舰在二战当中都拥有20公里外命中的纪录,唯独整天想着远距离***的日本没有命中纪录,也不是说它打的差,可能就是运气不好。
的确日本军舰的舰桥看起来很高也算是日本军舰设计的一种传统吧,毕竟早在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很多军舰就以高舰桥著称,像日本二战时期战列舰普遍使用的这种高舰桥结构叫做“塔式舰桥”。而这种设计也是有其战术用途在内的,并非是无意为之。
之所以日本人设计这么高的舰桥是,因为在一战结束后日本海军总结一战交战经验后,全新设计了更侧重于防御作战的长门级战列舰,除了为其配置了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410MM主炮外,为了提前发现敌情以及为远距离设计观察炮弹落点及指挥/通信需求,日本特别为长门级战列舰设计了高大上的塔式舰桥,因为加高舰桥后的长门级战列舰综合性能优秀,所以之后日本海军建造的军舰在舰桥设计上也都延续了这种高大上的设计思路。
毕竟在那个雷达还不受重视的年代,各国海军主力战舰主要还是以士兵目测为主,所以为了更早的发现敌情,就只能通过加高舰桥高度换取“站得高看的远”来提升日本海军军舰的观测能力了,而基于这种设计思路下,也就形成了这种看起来很高大的军舰设计风格。
日本的房屋构造是几级防震?
谢悟空邀请。坦率地说我对这方面纯粹是外行,对日本的房屋构是几级抗震真的不懂。仅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是一个多发地震火山海啸的国家,这就要求居住的房屋抗震级别高,安全性,舒适性,而且多以单层,以轻钢及木材为主的能够抵御地震海啸带来的灾害。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在大连建了很多的单层,两层房屋,专供日本人居住,以风情一条街和桃源街一带及高尔基路与甘井子圈里和椒房街最多。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主墙里是木质结构,外面叠石贴石,隔断间壁全是木条固定,三合土加马刀丝抹在隔断面上。地面架空四百毫米铺设地板,整个房屋冬暖夏凉隔音隔潮,不用床睡觉,全部是榻榻米铺在地板上就寝,是以日本防震的技术建造的木质为主,混凝土为副的单层或双层建筑。我家住了整二十年小曰本二层楼,抗震性能据老人讲是绝对过硬的,虽说大连没发生过大的地震,日本建造的房屋还是按照当时最高级别来建造,八九十过去了,小日本房质量无可挑剔,建的桥梁,钢结构桥梁都使用至今。今天的日本房屋随着科技的进步,建造的抗震级别更高,性能更完善,新材料将替代木材及轻钢,以多元化的复合材料建造更经济更抗震的房屋,而且标配统一的地震警示仪,达到一定级别的震级会自动发出提示音,敦促人们做好思想准备,届时***会及时有效率地按排震前震后的生活安排,直到灾后重建。
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一般的日本房屋的抗震级别要求是能达到震度6强~7。
所以如果是震度6级以下的地震,日本人是不用离开房子的。
现在日本普遍***用轻钢结构+木结构的房屋结构。能够有效抵御8.0级以上的地震。
有些甚至能够抵御8.5级至9.0级的地震。
坍塌的大多是1981年以前建造的老式房屋。
为啥日本认为继承了***文化,韩国认为继承了大明文化?
只要对东亚历史与现状以及各民族的传统略有了解,就能明白,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其文化本质上区别于中原文化。
于朝鲜来说,明朝在的时候,和明朝没了的时候,朝鲜都是一个披着程朱理学外皮、***装是国王统治国家其实是两班贵族统治国家的小国。李氏朝鲜的国君首先是臣从于中原天子的诸侯,其次才是朝鲜臣民的君父。换言之,李氏朝鲜的特殊性在于,两班贵族才是国家的实际控制人,国君只是联系诸侯国(朝鲜)与宗主国(明、清)的一个象征纽带。
在这种政治框架下,朝鲜文化更多的是为两班贵族的享受而服务,因此朝鲜的文化内容,歌舞文学等往往带有朝鲜民族本身的色彩,而非中原色彩。
对日本而言,就更容易理解。圣德太子所主持的大化改新纵然使步入封建社会的日本变得很像唐帝国,连都城建造也cos得有模有样,但是其文化内核还是十分的“日本”。
譬如说,在政治框架上,自圣德太子以来多数时候掌握实权的都是幕府将军,而在战国时代则是完全割据分裂状态,这种政治框架的根基正是日本的公家/武家二元框架所导致,而这种二元框架则来源于日本的本土特色文化,从这一点上看,日本从没有改变过,直到明治维新。
又譬如说,宗教思想上看,始终是以神道教为底色,添加浓厚的佛教色彩(即使同样信仰佛教,其内容也和中原相去甚远),再加上一两笔儒家理论,构成了日本的古今思想内核,这与唐宋明清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吻合,只能认为日本在宗教思想和哲学文化领域始终保持着独特性。
就算以表面现象来说,食物,腌制、风干制品和海产居多,必然与唐朝食谱不同;文学作品,和歌、俳句、各类<<物语>>,和中原文学也截然不同,如果您强行以建筑样式和服装款式来断定日本继承了唐代文化,那我真没什么好说了…
综上,我认为东亚地区的每一片地区,中原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台湾、[_a***_]、港澳、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各自的互补性也极强。在旧的王朝时代,东亚的各地都以不同角色在封贡体系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除日本之外,日本从没有向中原天子称臣朝贡,但依然认同了这套体系),直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主动摧毁了这套体系。时至今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地,依然保持了巨大的文化差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人看特色建筑的看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人看特色建筑的看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