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平远建筑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平远建筑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古建筑风格特点是?
一、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深
唐代中原地区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
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唐代的建筑组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木构建筑一眼看上去给人的印象是:结构简单,朴实无华,雄伟气派。
隋唐时期,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像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唐朝木建建筑达到顶峰的同时,对砖石建筑的推动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龙窝有什么景点?
龙窝的景点有桂山古村和桂山石楼。
桂山村,广东省古村落,原称埔巷,约在1685年前出过举人等有功名的读书人,当地人认为该地出贵人,又因桂树多,故改名为桂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客家古村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可耕可种,现村中居民以廖姓居多。
廖姓先祖来自中原河南,由于历史原因,逐渐由黄河流域迁到江西、福建,后至广东地区平远,再迁至永安。桂山村廖氏开基始祖廖叔胤,墓碑所立时代为明朝万历年间。
桂山石楼,又名“长春楼”,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村,距龙窝圩镇5公里,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历时四五十年建成。
石楼主楼平面为长方形,占地约300平方米,高六层、20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楼平面为长方形,占地约300平方米,高六层、20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一、二层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墙厚1.5米;三至六层用以明朝规格火砖砌成,墙厚50~60厘米。主楼前面是正屋,三进共41间,两侧横屋共70间,门前为石砌池塘,***加筑斗方、围墙,连成一座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建筑群。
侨乡梅州的特点?
梅州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梅州有较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长潭风光、五指奇峰、合水湖山、神光映照、阴那雄姿、泮坑飞瀑、梅江秀色、三河盛景、益躺群岛、丰溪林海、汤坑温泉、雁南飞茶田等,各具特色,如诗如画,绚丽多彩。围龙屋、走马楼、五风楼、土围楼等客家居民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巧妙,值得一游,***元帅故居和纪念馆、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元魁塔、狮塔鼓楼、“父子进士”石雕牌坊、梅州学宫、华侨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梅州视察时,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美诗句。
游览梅州,你还可以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于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平远建筑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平远建筑特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