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筑风格和明清建筑,宋朝建筑特色

kodinid 4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建筑风格明清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宋朝建筑风格和明清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北宋太和殿和明清太和殿对比?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成就和特点是什么?
  3.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这四地民居建筑风格有什么不一样?

北宋太和殿和明清太和殿对比?

北宋没有太和殿吧。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故宫营建北京宫殿

宋朝建筑风格和明清建筑,宋朝建筑特色-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太和殿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明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宋朝建筑风格和明清建筑,宋朝建筑特色-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建完工。

宋朝建筑风格和明清建筑,宋朝建筑特色-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成就和特点什么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四个大的发展段落: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是中国建筑的初步形成阶段,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房屋以及固定的住所,出现了村落

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

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

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可以看出,每一次***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这四地民居建筑风格有什么不一样?

徽派建筑确实还是很有名气的,特别是在安徽宏村地区的话,这个古建筑保持的非常完美。不论是徽派还是赣派建筑,都是历史流传的文化,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审美特色的。

如果从当代这些地方的来看,现在江西的民居确实很漂亮,特别是农村房子,盖的好看,当然,我们湖南农村房子盖的也是可以的,其余两个地方的房子应该也不错吧。

我就说说我们湖南农村的房子,我们这边湘中,湘西地区以前的房子,以木房子居多,而湘西有吊脚楼,后来我们这的人说 ,我们那以前也是有吊脚楼的,只是后来都拆了。

像我们湖南省新化县的农村房子,我说的以前的老房子的话,就是红砖瓦房,有的是土砖瓦房,都是二层,盖的青瓦需要流出不少屋檐,瓦顶还要做点好看的标记。

我们以前的房子是有天楼的,也就是二楼的上边还有半层,以前主要拿来堆稻草。这些墙在盖瓦之时,都要砌成扇形,也就是有几个扇形,就是几扇屋的意思,一般都是四扇屋才是完整的一栋房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建筑风格和明清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建筑风格和明清建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太和殿 建筑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