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客家建筑结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客家建筑结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福建客家民居特点?
1、坐北朝南,注重内***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2、建筑材料方面,营垒式住宅,在泥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围屋;
3、结构上客家民居大多为3至6层,100至200多间房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很多建有炮楼。
永定客家土楼夯土优点?
永定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
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用量最大,是整座土楼最基本的材料,其他材料如沙、石灰、竹片、青砖、瓦等的用量相对较少。用于夯筑承重墙的沙质黏土,指沙质黄土与黏土按一定比例拌成的泥土。
夯土墙,又称生土建筑,是以各地特有的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在机械或手工的夯实过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夯筑肌理,传统夯土墙具有就地取材、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环保舒适等特点,过去曾是广大农村地区常见的建筑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福建土楼是土-木结构共同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土楼承受的竖向荷载主要由夯土墙与木柱承担,其传递路线有两条,分别是:屋盖荷载-木檩条-木梁-木柱及夯土墙-柱础及墙基;楼面荷载-木梁-木柱及墙体-柱基及墙基-地基,福建土楼承受的横向荷载,则由木梁与夯土墙两种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夯土墙建筑的优点
(1)亲近自然。避免开山***石、***煤烧砖,将建筑和环境完美结合,与自然相拥,形成和谐的原生态效果。
(2)节约能源。砖混建筑使用的实心土砖具有生产能耗高,建筑成本高,粘土消耗量大和热力性能差等缺点,而生土房屋(夯土墙)拆除重建后,土料可以重新使用,且年久的夯土墙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氮气,拆除破碎后还可以作为肥料回归土地。
(3)冬暖夏凉。夯土墙的物理特性是它的隔热效果好,导热系数小,热惰性好,热稳定性好,蓄热能力强,热时它可以吸热蓄热,冷时它可以放热保温,促成了夯土建筑冬暖夏凉的特点。
(4)造价低廉。可以实现就地取材,省去大量的交通运输费用和能耗加工费用,而且它的造价同比砖混结构要节省大约25%~40%。
(5)工艺简单。夯土墙工艺简单易学,施工速度快,同比砖混结构要节省工期大概30%左右。
湖南有多少客家县?
湖南大概有20个客家县,分别位于:
岳阳平江、临湘;长沙浏阳;株洲的炎陵、醴陵、攸县、茶陵;郴州安仁、资兴、桂东、汝城、宜章、桂阳、永兴;永州江华30%、新田、江永;衡阳耒阳、常宁;邵阳隆回等地均有分布。
湖南有7个客家县。
平江,位于湖南东北角,东与江西省铜鼓县交界。平江客家先民自明成化七年(1471),由骆成典为首的最早的一批从广东龙川迁入平江县谢江乡丈江村定居。如今,连云山、黄金洞、思村、灶门洞等地域群居的客家后裔,每逢佳节,村内老老少少仍保持广东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浏阳,地处湘东和赣西的毗邻边界,原徙居江西的客家人,为避元明之争的战乱,乘机向赣湘边界的浏阳迁移。现浏阳市65个乡镇,1992年统计县总人口约131万,客家人比较聚居的地区有16个乡镇,人口大概10多万。
醴陵 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相接,东临江西萍乡,是湘赣交通要冲。醴陵人口构成的突出特点是以客籍移民为主。自南北朝以来,各朝迁入者都有,分布全县城乡。
攸县 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东界江西省莲花县。元末明初迁入者以江西客家人居多。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客家人陆续迁入,使攸县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方言在境内流传。
茶陵 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东连江西莲花、宁冈。客家人早在南宋已开始迁入茶陵,大批迁入在明清时代。据估计,县内客家人约2.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4%。客家人较集中的地方是江口、桃坑、湖口。炎陵 位于湖南省东南边缘,东与江西宁冈、遂川交界。炎陵客家大都是从广东梅县、兴宁、五华、翁源,或从福建的汀州、上杭、连城、武平等地迁入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县内东南片。
资兴 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资兴汤市乡,方圆110平方公里,生活着上万人,众多人操客家话。山中青林村有村民500余人,全属客家人,被誉为湖南第一纯客家村。
江华 位于湖南南部,西接江永和广西钟山、富川县,南邻广西贺县和广东连山县。江华客家人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主要聚居于冯河、西河沿岸,他们的后裔现约有5万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2%.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客家建筑结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客家建筑结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