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秦朝建筑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秦朝建筑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秦朝建筑?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从秦始皇执政开始修了三十九年没修好,还让二世修了一年才好。陵墓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四周陪葬分布众多,不过到现在也被盗的差不多了。到现在秦始皇陵每年都会给西安带来不少的旅游收入。
战国时期秦国、燕国、赵国三国北方都有游牧民族,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所以各国都修长城抵御。秦统一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在抵御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现在长城每年还能忽悠不少老外来参观旅游。
国内仅存的秦朝建筑?
这项唯一留存的工程就是建于秦代时期的"都江堰"。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二五六年,是世界史上唯一留存至今,拥有无坝引水特点的水利工程。
秦国时期,成都平原百姓常年遭受水灾、旱灾侵扰,其水灾的最大元凶就是"岷江",每当岷江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水流成河,百姓也遭了殃,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被尽数淹没,若接连来个大旱,那又是颗粒无收!
古代都是"靠天吃饭",旱灾不可抗力,那水灾我总能想办法解决吧!于是秦昭襄王就派李冰前往成都平原治理水患,好让百姓有一口饱饭吃。
李冰是个文化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李冰走马上任后,马上着手处理水患,建立都江堰。都江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
1、负责分流的宝瓶口
当地诸多用着治水经验的百姓都被李冰召集在一起,勘察水流、地形,随后决定将玉垒山凿穿,将岷江水一分为二。这样一来不仅有效改善东边干旱问题,还解决了西边的水灾。
2、负责引水的分水鱼嘴
凿穿玉垒山后,李冰等人发现问题仍然得不到改善,江东地区地势比较高,岷江水过不去,随后李冰又着手建造引水工程(分水堰,又叫分水鱼嘴,因前端形似鱼嘴而得名),他们把岷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还有一支引进宝瓶口。
3、去淤泥,保证水流稳定飞沙堰
江水已经引进宝瓶口了,但其水流极不稳定,一会水流过大,一会水流过小,于是李冰等人又在分水鱼嘴的尾部建造保证水流稳定的平水槽和去淤泥的溢洪道。
秦国时期的宫殿?
秦国时的宫殿阿房宫。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也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2013年媒体报道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和北京首创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80亿元,打造一个新阿房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秦朝建筑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秦朝建筑特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