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陈嘉庚的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陈嘉庚的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陈嘉庚故居的介绍?
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就伫立在归来堂前。
陈嘉庚全身铜像后石屏上刻有******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题词。归来堂,建于1962年。内有厅堂和十多间厢房。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并悬挂和排列着郭沫若撰写的对联和全国侨联公祭陈嘉庚的悼词。如今,在故居两侧,又建起了陈嘉庚先生平事迹陈列馆。
陈列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品主要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形象地介绍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有珍贵的文物及仅存的《集美陈氏族谱》等遗物。游览归来堂(陈嘉庚先生故居)可以使您了解陈嘉庚老先生。
地理位置
厦门市集美区嘉庚路149号[2]
开放时间
全年 8:00-18:00[2]
占地面积
4000 m2
始建时间
陈嘉庚纪念馆有多大?
陈嘉庚纪念馆是一座三层楼建筑,陈嘉庚纪念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嘉庚公园北门以东外填海处。陈嘉庚纪念馆及其附属的嘉庚文化广场,总占地面积10448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5平方米,建筑风格以闽南特色为主,具有较浓的文化特色。纪念馆整体外观秉承了嘉庚建筑特有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主体与集美鳌园、嘉庚公园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集美鳌园景区。展厅固定陈列分两部分,“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和“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 诚毅同行”,展览以图片、文物、实物为基础,力求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
1953年陈嘉庚做了什么?
1953年,为方便广大侨生回国求学,陈嘉庚努力促成集美华侨补习学校成立。
1953年,陈嘉庚先生积极倡导水上运动,亲自督造了10艘龙舟,并组织村民和师生训练划船技术;
1953年,集美乡***改为镇***在民房办公。陈嘉庚将自己的房子捐赠出来给集美镇***办公。
1953年陈嘉庚努力促成集美华侨补习学校成立。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是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前身是被归侨学生誉为“侨生摇篮”的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是中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之一,是***院侨办首批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是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是国家在福建省最早设立的汉语水平考试考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籍人士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进行汉语培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953年受人民***委托,陈嘉庚在厦门集美建筑校舍,为归国华侨创办补习学校。
陈嘉庚,福建同安人。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嘉庚(1874—1961),生于厦门,17岁到新加坡随父经商,因其勤奋刻苦、经营有方,仅用20余年的时间,就成为南洋各埠声名显赫的大实业家。他一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抗战时期,他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侨界领袖、民族光辉。
倡议修建集杏海堤,在高集海堤即将竣工的时候,中央批准修建鹰厦铁路,铁道部选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来到厦门,研究铁路从漳州进入厦门的线路问题。
他们带来的方案是从角美向东北延伸,再沿着杏林湾东岸向东南经集美进入厦门,即绕海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陈嘉庚的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陈嘉庚的建筑风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