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估衣街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估衣街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估衣街的由来和来历?
估衣街是一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其形成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的元代,当时叫“马头东街”。到了清代中叶,估衣街繁荣兴旺,成为当时天津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市。
答:估衣街坐落在繁华的东北角和北大关之间,与北马路平行,全长800米,是天津一条有600余年历史的古老的商业街,这儿曾是天津商业的摇篮。最早,估衣街只有估衣铺,因而得名。清光绪年间,除了估衣铺外,绸缎、棉布、皮货、瓷器各业商店也发展起来。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达到鼎盛时期,这里成为华北地区绸缎、布匹、毛皮、服装、笔墨文具、中药材及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
一些老字号如谦祥益、瑞蚨祥、瑞生祥、元隆、老胡开文、老茂生等都集中在这条街上,这里的摊贩遍地皆是,异常繁华。
天津大胡同建成时间?
大胡同位于今红桥区与南开区的交界处,北起金钢桥与中山路接通,南至北马路与东马路沟通,中与南运河南路、张自忠路、新开大街、金华桥大街、老铁桥大街、估衣街相交。它因拥有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大胡同批发市场而闻名全国。然而您知道吗?它还是一条与天津同生共寿,有着600余年历史
大胡同的出现,可追溯到唐宋时期。1403年,明成祖朱棣赐名“天津”时,位于南运河院门口浮桥与北运河窑洼浮桥间有一条短而宽的胡同,因地处南运河北侧,故得名“河北大胡同”。
1648年,直隶总督督院衙门即设于此,故此地也称“院门口”。***战争后,大胡同成为南运河与子牙河上两座浮桥间的一条
随着天津的发展,通道两侧逐渐盖起30多个商店,著名的德华馨鞋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南味稻香村、天盛号酱肉铺等老字号就坐落于此。187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办理“洋务”,在大胡同“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由此可见,大胡同可称为当年天津的政
1882年,大胡同的南口修建了华北地区第一座铁桥——金华桥(后称老铁桥)。民国初期为大胡同的鼎盛时期,街市上店号紧密相连,有会罗春饭庄、德华馨鞋店、温泉浴馆、祥德斋、稻香村、中西药铺、文阁纸局、商务印书馆、大陆银行等;西边有侯家后、鸟市,东边有金钢桥鱼市;与官银号、正兴德茶庄、华盛顿表行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文化、商业区。其气魄与繁荣可与当年的租界地相抗衡。
1918年,南运河裁弯取直,侯家后至老铁桥大街一段旧河被填平,大胡同的位置随之变为南运河的南侧,名与地理位置不符,遂更名为“大胡同”
河北大胡同变到河南后,仍为南粮北运和水上运输货物的集散地,更成为天津早期的一个商业区。由于经济繁荣,各地客商纷纷来此投资。
小曲画扇面历史典故?
美丽古镇杨柳青,明清时就以彩绘年画远近闻名,是全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另外三个是桃花坞、潍坊、朱仙镇),商贾云集,繁华一时。
据传说,小曲儿中所唱的白俊英在清代确有其人,在家行二,人称白二姐,知书达理,善绘丹青。因丈夫早亡,遂寄情于诗文书画,成为远近闻名擅画扇面的才女。从这首小曲儿唱词上推算,小曲儿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二座城”唱道:
二一座城池画上盛京,老将军断堵才得安宁,东沟儿反了一个宋三好,陈大人,率领兵,众家英雄往东征,东沟儿的黎民才得太平。
史料记载,宋三好确有其人,同治初年在辽宁曾带领农民“除捐抗税”,1864年躲到大东沟一带谋生,1873年又成了抗缴木材经营税的民间武装首领。1875年(光绪元年)夏天,清廷调重兵围剿,领兵者是提督陈济清(陈大人)和总兵左宝贵(老将军),分头合作,海陆围攻。宋三好转移至红石砬子,率800人居险扼守,弹尽粮绝后被俘,被押解到盛京(沈阳)***。这段词忠实的记录了这一史实,曲词应是在这次战役后不久所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估衣街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估衣街建筑风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