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官邸建筑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官邸建筑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青瓦台建筑风格是从中国沿袭的吗?
是的
青瓦台原是高丽王朝的离宫,1426年朝鲜王朝建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后,把它做为景福宫后园,修建了隆武堂、庆农斋和练武场等一些建筑物,并开了一块国王的亲耕地。
青瓦台是卢泰愚(노태우)总统在任时新建的。青瓦台主楼为韩国总统官邸。有总统办公室、接见厅、会议室、居室,配楼有秘书室、警护室和迎宾楼等。
虽然所有建筑都是按照韩国传统建筑模式建造,但是韩国建筑通过中国明朝建筑样式沿袭发展而来的。
什刹海四合院是谁的房子?
什刹海四合院最初建于明朝,是一位名叫萨镇冰的官员的官邸。后来,这座四合院历经数百年的变迁,不断改建和扩建,成为了一处集传统建筑、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为一体的文化景观。今天,什刹海四合院已成为北京市的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丽江古城木府的由来?
1、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2、“北有故宫,南有木府”,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丽江旅游有一句话:“不到木府,等于不到丽江”。
1、明代以前,丽江纳西族人名实行四个音节的父子连名制。元朝纳西王第二代首领叫牟保阿琮,儿子就叫阿琮阿良。
2、木氏第七世王阿甲阿得,元末任通安州知州,复升改丽江宣抚司副使。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招降云南梁王、大理段氏没有成功,就派30万大军,于洪武十五年(1382)攻人昆明、大理,丽江阿甲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总兵官傅友德奏报朝廷,拟设丽江府,让阿甲阿得任知府,朱元璋遂下旨赐阿甲阿得姓“木”。
3、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木氏贵族专有.那老百姓怎么办?木氏仿效朱元障,另给水氏以外的官员和老百姓“赐”了一个姓:“和”。对丽江的土著百姓来说,这“和”姓的含义是:“木”上添一撇,表示戴上木家的草帽;旁边加一“口”,表示背着木家的篮筐,即“和”姓是木家的奴仆。
4、木府是纳西民族首领木氏的官邸。
5、木府的所在地为大研古镇,即今日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年。历代均为滇西的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
为何说明朝也有宁国府,它是何人的官邸?
此处所谓的宁国府指的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例如历史上存在过的金华府(朱元璋时期将金华改为宁越府),管辖八县,现在金华市也管辖七县。所以,这里所指的宁国府并不是指《红楼梦》中宁国府。宁国府,作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存在,从时间上看,跨越了将近一千年(从***9年到1912年)。历时四个朝代,四个朝代依次是宋元明清。从宋代开始,府县制取代郡县制成为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
图1宣城敬亭山
宁国府被正式称为府是在宋代。因为宋孝宗赵昚曾在宁国军辖区内驻住,所以该地自动升级为府。这一典故出现在数份历史资料中。例如《宋史·孝宗本纪》中就有如下记载:1166年,宣州被升为为宁国府。也就是说,宁国府以前叫做宣州。现今仍有一个城市叫做宣州城,也称为宣城。此外,《宋史·地理志》记载的更加详细,宣城郡是宣州的原名,是宁国军节度所在地。1166年,因为宣州是孝宗潜邸,所以升为府。
图2李白为宣州题的诗
到了元代,宁国府被修改了名称。在当时,宁国府被改成了宁国路总管府。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宁国府的地名经历了四次变更。第一次是1357年,朱元璋改宁国路为宁安府;第二次是1361年,宁安府被改为宣城府;五年以后,也就是1366年,宣城府被改为宣州府;一年以后1367年,宣州府又改回为宁国府。所以,同一地方可能对应不同的地名。宁国府管辖六个县,它们依次是:宣城县(首县)、宁国县、泾县、太平县、旌德县、南陵县。根据李甜的研究,宁国府所在地区的地势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平原地形,另一个部分是山地地形。平原地区主要指的是北部地区,该地区包含的县是宣城县和南陵县;山地地区主要指的是南部地区,该地区包含的县是宁国县、泾县、太平县、旌德县。李甜认为,在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宁国府志》中各县次序问题所引发的主纂之人与地方官员的一段争执,实际上是由不同地形所在县的经济实力变化所引起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官邸建筑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官邸建筑特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