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陕州建筑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陕州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陕州的陕州四大名吃?
1、灵宝羊肉汤: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市的特色美食。相传在2000多年的秦朝当在人就有喝羊肉汤吃烧饼的习惯。这里的羊肉汤浓而不臊,香而不膻,辣而不辛,鲜活清爽,味和绵长,形成了“肉烂汤白辣子红,味鲜香浓烧饼脆”的特色风味。
2、三门峡麻花: 源于陕州大营麻花。相传始于明代晚期,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麻花长尺许,色泽柿红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黄焦酥脆,久放而不干,营养价值较高。
3、五香豆面:是当地的传统名吃。用小麦面粉制成的,其形似大豆,因其味道的酥、脆、香、耐保藏、具有养胃、开胃的作用,是豫西一带人出行远游和重大节日待客的特色小吃。
4、观音堂牛肉:是河南三门峡陕县的特色传统名必、吃。据说在1901年,慈禧太后过道陕县,食用观音堂五香牛肉后赞不绝口,
一、陕州糟蛋
二、观音堂牛肉
三、水花佛手糖糕
四、大营麻花
大营麻花,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的著名特色小吃,已有数百年的 历史 。大营麻花主要制作原料有精面粉、精盐、鸡蛋、油、糖等,分为咸、甜两种,具有脆、酥、香等特点。大营麻花长尺许,色泽焦黄,久放而不干,营养价值较高,吃起来香甜酥脆,受到群众的喜爱
陕州地坑院的来历?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地坑院是了解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景观,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是西周时期“周召分陕”之地,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建成的地坑院呈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12—15米,深度6—7米,院子四壁挖10—12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进深8—12米,宽4米左右,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把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为阶梯形通向地面,称作门洞,供住户出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州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州建筑风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