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道观的建筑结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道观的建筑结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道教的宫观建筑有什么特点?
概括来说,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基本上***取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即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神殿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常处于建筑群的主要轴线上,为整个建筑群之主体。大型宫观大多为成串纵向布置,是随地平面逐渐升高的院落。殿堂内设置神灵塑像或画像。膳堂建筑物包括客堂、斋堂、厨房及附属仓房,一般布置于建筑群主要轴线侧面。宿舍为道士、信徒及游人住宿用房,其布置较为灵活,常于建筑群的僻静处单独设院,有的还利用建筑群附近名胜古迹和奇异地形地物(如山泉溪流、巨石怪洞、悬岩古树等),配合建置楼、阁、台、榭、亭、坊等,形成建筑群内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
在道教建筑中,四者分区明确,配置适宜,联系方便,给人以庄严肃穆,清新舒适之感。此外,它还将壁画、雕塑、书画、联额、题词、诗文、碑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建筑物综合统一,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建于名山的道教建筑,结合奇峰异壑、甘泉秀水以及参天古树等自然景观,灵活布局,运用各种独特建筑形制及建筑方法,建造出许多超逸高雅、玄妙神奇的道教建筑群。
武当山有多少道观?
明朝大修武当山,建太和宫、清微宫、紫霄宫、朝天宫、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净乐宫、遇真宫,及仁威观、回龙观、龙泉观、复真观、元和观等九宫八观,加之庵堂、亭台、桥榭等,在八百里武当山构建了庞大的道教古建筑群。
“宫”为帝王之居,也是把神之场所,多为帝王敕封之大型神宇。“观”又称“楼观”,原为古代登高了望之处,也是迎候天神之所,后世将道教庙宇通称为宫观。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
道教宫观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道教宫观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设在中轴线上。两边设置配殿供奉诸神。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对称的建筑也表现了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
道教宫观一般呈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林比的发展势态。道教认为这样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分神的等级。
武当道教宫观还依山势地形,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体,使它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风格。这种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武当山道教宫观大殿都***用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殿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丽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崇台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武当山大多数道教宫观建于山林间,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与大自然和谐相融,既为道人提供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成为信徒、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道观的建筑结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道观的建筑结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