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坛建筑风格,圜丘坛建筑风格特点

kodinid 2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圜丘建筑风格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圜丘坛建筑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天坛皇穹宇特点介绍?
  2. 天坛圜丘为什么要踩三下?
  3. 皇穹宇的大殿介绍?

天坛穹宇特点介绍?

  皇穹宇位于天坛。是放置皇天上帝和皇帝上八代祖宗的牌位的地方。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

天坛圜丘为什么要踩三下?

天坛圜丘要踩三下是因为表示尊重和祈求神明保佑。我国古代帝王为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往往通过祭天的方式,试图与天“对话”,并表达对“天神”崇敬和祈盼之情。位于北京市天坛公园内的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

圜丘坛建筑风格,圜丘坛建筑风格特点-第1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结论:天坛圜丘踩三下是为了表示尊重和祈求神明保佑。
解释原因:天坛圜丘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皇帝代表天子,踏上圜丘代表践祚,所以要表示崇敬和虔诚。
同时,踩三下也寓意着忠诚,表示臣民对皇帝的忠诚和希望皇帝能够善治国家
内容延伸:在古代的中国,祭祀是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事情,有很多礼仪和规矩,因为人们相信祭祀可以带来平安和好运。
除了天坛圜丘,其他的祭祀场所也有一些特定的动作,比如如梦令中所说的“踩香盘”,都是为了表示敬意和祈愿。
现在,虽然人们的信仰和观念有所改变,但是祭祀仍然是一种文化传统

皇穹宇的大殿介绍?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

圜丘坛建筑风格,圜丘坛建筑风格特点-第2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回音壁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围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

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皇穹宇位于天坛的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皇穹宇为砖木结构,殿内没有横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极有特色,为古建筑中少有。殿檐覆盖蓝色琉璃瓦,檐顶有镏金宝顶,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远远望去,就像一把金顶的蓝宝石巨伞。皇穹宇左右有偏殿两座,面阔各五间,结构为单檐歇山顶,正殿外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对话石。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前的甬道上。站在三音石那里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这种现象叫做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圜丘坛建筑风格,圜丘坛建筑风格特点-第3张图片-筑巢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圜丘坛建筑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圜丘坛建筑风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穹宇 圜丘 天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