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山西特色文化地域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山西特色文化地域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西的特点有哪些?
一、 山西地理环境的特点
第一,地形完固。
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号称“最为顽固”。
第二,物产丰富齐备。
具备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所有***,如:粮、棉、丝、盐、铁、煤、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第三,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北部游牧,中部农耕,南部游耕。山西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第四,处在汉族和游牧少数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带。长期与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并存。第五,与首都相邻。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为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山西处在北京与西安、洛阳之间,这种屡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不具备的。
山西省特产有清徐葡萄、浑源黄芪、交城骏枣、山西老陈醋、神池麻花、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汾酒、应县紫皮大蒜、大同黄花等等,其中紫皮大蒜以其蒜瓣肥大,汁多,辛辣气味浓郁,捣烂成泥放不变味而颇负盛名。
山西有哪些风俗习惯?
1、添仓节,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
2、六月六节,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3、庙会,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
5、面塑,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
山西的习俗有剪纸、戏曲、刺绣、木板年画、面塑、秧歌、炕画等,其中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常常被贴在窗户或者房门,
戏曲是山西人在祭祀、祈雨、赛社时表演的节目,刺绣则会出现在衣领、袖子以及童鞋等服饰中,有着装饰的作用。
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是个什么梗?
谢谢邀请
刚看到这个题目,小编以为大槐树让人恶搞了呢
“问我家乡在何处,***大槐树”,洪洞县从唐宋时就建有驿站,驿站旁有一座古刹,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株古槐,这就是大槐树最初的原型
时至今日,这颗大槐树(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已经是全国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元末,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再加上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天灾人祸致使中原地区人口数量锐减,而且从第一次起义到结束长达16年(1351到1367年)之久,起义初期,各方农民起义势力弱小,强大的元军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导致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地区出现“赤地千里少人烟”的状况,并且以此为中心辐射(《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朱元璋得天下后,为巩固***,***纳臣子建议,决定“移民屯田,开垦荒地”(实际上就是用暴力手段,强行驱使)
此过程中,山西没有发生自然灾害,相反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虽也有战争,但影响不大(就当是情况来看这一点反而成了劣势),相较于中原地区,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本地居民加逃难过来的),而且距离较近,人口迁徙方便完成
于是,就决定从山西“移民”,据记载,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可想而知,就算当时的洪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现在的行政单位是县)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口
事实上,在明朝17次“移民”中,涉及到山西大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而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类似于***点),所以就有了现在“寻根”“祭祖”追寻到大槐树的说法,再加上后来的宣传,“***大槐树”就被独立了出来
总结一下:此次移民,历经近半个世纪(1373年到1417年),人数达到百万以上,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的一次迁徙。“***大槐树”的成功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沧海桑田,华夏永远是一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西特色文化地域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西特色文化地域建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