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筑结构体系现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建筑结构体系现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建筑结构试验的发展?
建筑结构试验是一门以试验为手段的科学,研究和发展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体系,为结构的安全使用和设计计算理论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本书要求学生掌握结构试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熟悉先进的试验方法和分析技术,并能针对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型提出合理的试验设计方案。本书配有典型示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工程经验和实际案例的积累以及严谨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科学思维模式。并在每章后附有习题(部分习题摘自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使读者进一步巩固试验理论知识,为培养土木工程师具备将相关领域知识综合运用于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结构鉴定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书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编写,可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编写人员:杨艳敏(第4、5、6、8章),王勃(第1、2、9章),朱坤(第3、7章)。本教材承蒙刘殿忠教授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初稿编写过程中得到谢晓娟、蒋丽歌、李正佳、付德成、田宝吉的帮助,书中参考了所列书目中的部分内容,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建筑结构试验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49年-1***8年):建国初期,中国建筑结构试验技术相对薄弱,试验设备落后,试验方法简陋,主要依靠吸收苏联的经验和技术。
2. 探索阶段(1***8年-199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引进和借鉴国外建筑结构试验技术和设备,试验方法得到改进和创新。同时,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试验标准和规范,建立试验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能力。
3. 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中国的建筑结构试验取得了快速发展,试验设备、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试验中心。试验水平较之前有了较大提高,已能满足建筑结构的性能和安全要求。
4. 现代化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中国的建筑结构试验逐渐步入现代化阶段。试验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升级,试验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建筑结构试验的合作与交流,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试验水平。
总的来说,我国建筑结构试验经历了从薄弱到强大的发展过程,试验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为我国的建筑结构安全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承重体系和水平向承重体系各有哪些?
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承重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水平向承重体系有:现浇楼盖体系,叠合楼盖体系,预制板楼盖体系,组合楼盖体系。
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承重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水平向承重体系有现浇楼盖体系,叠合楼盖体系,预制板楼盖体系,组合楼盖体系。结构形式和结构布置轴线的改变,这就需要在上下层之间设置一种结构楼层,以完成结构布置密集、墙柱较多的上层向结构布置较稀疏、墙术较少的下层转换,这种结构层就称为结构转换层。(或说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高层建筑结构承重柱的造型与合理化:
(1)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经常选用的型钢、钢管、高强混凝土组合而成的复合柱、如型钢高强混凝土柱、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双层钢管混凝土柱、充满型型钢混凝土柱等。
(2)承重柱选型时,应视柱轴力大小,根据施工技术和经济指标综合确定。
选用箍筋约束混凝土柱、钢纤维混凝土柱和分体柱能有效地改善承重柱的抗震性能;选用高强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和钢骨混凝土柱是承重柱截面尺寸减肥的有效方法。
(3)不同类型的承重柱轴压比限值选定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如果轴压比限值过高,在高轴压比情况下,在水平荷载施加之前,柱已产生较大的预压应变,预压应变降低截面的塑性转动能力,使构件的延性变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筑结构体系现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筑结构体系现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